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温氏:系承唐叔虞.郤至(季公)望出太原汲郡清河族譜

溫栢銓(派)世系溫唐公發脉,為第21世四房鼻祖唐笫101代裔孫:

                                   河南溫唐公源流

 (1)  唐公    (2)  傳公    (3)  定公   (4)  垂公    (5)   遠公
 (6)  效公    (7)  黨公    (8)  滔公   (9)  改公   (10)  尭(吉兀)公
(11) 禹公   (12) 良公   (13) 汴公   (14) 濂公   (15)  諒公
(16) 缓公   (17) 意公   (18) 秀公   (19) 旺公   (20) 思公
(21) 源公   (22) 相公   (23) 蘭公   (24)曷公    (25)  顯公
(26)胤公    (27) 爽公   (28) 集公   (29)回公    (30)  詈公
(31) 誥公   (32) 遜公   (33) 華公   (34)奩公    (35)  兜公
(36) 疥公--西漢功臣封為惸侯.
(37) 詮公                       (28) 集公--战國時任楚为大將軍.
(38) 佐公--漢朝從今河南溫邑,任官遊山西,遂在山西悬甕山麓定居.
(39) 顔公   (40) 暄公   (41)泰公    (42) 高公   (43) 慕公
(44) 塘公   (45) 淳公   (46)熹公    (47) 渊公   (48) 秦公
(49) 典公   (50) 科公   (51)宦公    (52)宛公    (53) 賢公
(54) 舉公   (55) 進公   (56)士學公 (57)範公    (58) 國賓公
(59) 輔公--为晋朝宗元帝集于金陵,王敦出鎮荆州襄陽乘势犯京,輔公避其乱,從山西太原都奔流至 淅江杭州錢唐县,進賢鄉太平坊定居 .
(60)  道儒公 
(61)   嶠公--晋朝之間苏嵝山歲镇,歷陽授都督職集兵作乱,成帝出帝.溫嶠公此時任司馬將軍,同都陶侃舉兵除峻.匡復晋室,勅封嶠公为忠武公.其後溫嶠出鎮從浙江杭州舉族定居於江西南昌.世代子孫就在此地及石城荣耀茁壯.
(62)  序公--任大尉職.
(63)  恢公--任碧州刺史.
(64)  恭公--任濟南太守.
(65)  瑞公   (66)麟公
(67)  邦公--作世系排名字層,五言十二句,計60代,由鼻祖唐69代排起.
(68)  標公   (69)英公
(70)  大雅公--任唐待郎.
(71)  彦公--为中書待郎.
(72)  慥公--任待議待郎.
(73)  臯公--任楊州刺史.
(74)  穆公
(75)  顒公--任唐处州刺史.
(76)  誗公--位度化县令.誗公夫人管氏生四男,一,二,四居原地,三子銅宝公流居江西石城.
(77)  銅宝公--夫人主娘童氏生九男,當時避黄巢之乱,各奔西东,長郎奔寕都居住.二,三,四,五郎原居讧西石城.七,八郎奔廣东惠州永安县,中心填居住.六,九郎奔閩南汀州上杭居住.九郎公從汀州上杭,为商至安鄉洪山堂,覌其村鄉遂意定居樂業.
(78)  九郎公--夫人十娘管氏生伍郎,後因察院过在楼下,遇孩童以柴棍遊戲,因柴棍失落打破察院轎角,伍郎公恐怕責罪,因此逃至永定溪南双井边姑姑嫂家居住,避官捕捉,因而改为林伍郎.
(79) (林)伍郎公--夫人張氏生男亦称溫五郎.林伍郎公塟在羅田寨下.乾隆丙戌年,河頭城,石坑塘溫子玉祭祀之.
(80)溫伍郞公--夫人九娘李氏生四男,長男千五郎流居廣东翁源县長住.次男千六郞在闽南汀州上杭,來苏古箕杭鄉居住.三男千七郎在楊梅洞中峽居住.四男千八郎流居廣东梅县大埔.
(五郎公塟在溪南畲坊西,弘治八年移塟双井边,溫守先祭祀之.李氏塟於吳田背水口社.)

           馬輅派溫族譜
              (始) 

        始世祖四房鼻祖唐81代
(81)  千八郎公--任廣西教授,夫人二娘江氏生三男.長男:長興(伯二郎),次男:良興(伯三郎,三男:長發(伯五郎).
        二世祖長房鼻祖唐82代
(82)  長興公--夫人巫氏生四男.長男房志聰为仁房袓,次男:志明为義房祖,三男:志睿为禮房袓,四男:志學为智房祖.
        二世袓三房鼻祖唐82代
          長興公之三弟長發公--夫人湯氏生男志安为信房袓,合称为仁義禮智信五大房.
        三世祖智房鼻祖唐83代
(83)  志學公字聖况--夫人謝,呂氏生二男,長男:經怪,次男:老淑.
     四世袓長房鼻祖唐84代
(84)  經怪公字常生--夫人王,邱氏二男,長男:知斯,次男:覺斯.  
        五世祖次房鼻祖唐85代
(85)  覺斯公字是賢一十六郎--夫人江氏生二男,長男:霖廣,次男:貽美.
         覺斯公生於成化十三年丙申六月十二日未時,卒於正德十一年丙子三月初一日酉時.
         公塟于龍潭约劉姓井,田寨后山名石壁飞鳳腾空形穴下經怪公地.
         夫人江氏塟于圓捕约榕樹寮右角烏雅洋穴.
        六世祖次房鼻祖86代
(86)貽美公二十二郎--夫人林氏生三男,長男:德潤,次男:德修,三男:德九.
        貽美公塟于本约烏坭坑翠子塘辛山乙丙丙辰丙戌分金.大清雍正壬子年重修公地如黄龍出洞形穴.
夫人林葬於墨斗寺下寮园寨前路边如鲤魚尼形穴.雍正壬子年五月初九重修.
        七世祖三房鼻祖唐87代
(87)  德氿公字姚泉三十九郎,夫人陳氏生二男.長男:朝和,次男:朝通.
         德氿公生于正德十一年丙子歲原塟于本约潭頭,被賊刼骸,梁翰公鸣官,不敢为,还贖將脚骨索贖及將腳骨附本改塟于本稂山楼桃子坷坐东向西木生萌芽形穴,又名仙人動膝.
         夫人陳氏塟於本稂山土名牛子塘横龍结穴形如东边月格.
        八世租長房鼻祖唐86代
                (居住在普寕)
(88)  朝和公字和山號朴菴,夫人蔡氏勤惠生子理.
         朝和公生於嘉靖二十七年戍申歲四月二十二日酉時.公享寿古稀.
         卒于萬曆四十五年丁巳歲二月二十四日辰時.公塟于普寕黄坑都烏坭坑大窟埔坐向乙巳辛酉辛卯金平地金星叫寒虎咬尼格.
        公幼年喪親遭賊頭姓藍,擄至惠來县烏坑大坪营,幸賊婦姓溫救出数年歸來擇居紫荆墾種成家係開創之 祖也.
        夫人蔡氏:生于嘉靖二十八年已酉歲二月二十六曰寅時,享寿五十二.
        卒干萬曆二十八年庚子歲月二十七日申時.塟於上埔约青潭嶺蓮塘尾形如下山虎格.
        继室謝氏:生于隆庆庚午年三月初日申時,卒於丙戍年四月初十日申時,原塟于嶺背後改塟于翠子塘貽美公地下.
        九世祖鼻祖溫唐公89代
(89)  子理公字爕台冠带鄉賓坟義慈夫人徽慎韓,生三男,長男:梁翰,次男一梁韜,三男梁標.
         子理公係從普寕遷移馬輅鄉開基祖.他生於萬曆四年丙子歲八月十一日巳時,享寿八十八歲高齡.
         卒於康熙二年癸夘歲十二月初三日辰時,原塟於迁起無骨用金桶箱木主復塟原地赤寨角潭頭巳山亥向.
         大光贈詩子理公嚴教兒孫和睦鄉里,颇精地理日理,屬裁决晚年皈道一首曰:
          
          創造乾坤馬輅鄉,開來繼往姓名揚.
          青囊王尺胸中蘊,奌出精微十二行.

         夫人韓氏--生于萬歷五年丁丒業十二月二十三日酉时,享寿七十六.
         卒于顺诒戌7子年二月十五日子時.葬於馬輅寨右片員嶺金黾形穴
        十世祖長房鼻祖唐90代
(90) 梁翰公文學名萬京,字首區諡正覺,夫人靖敷朱氏生七男:長男:以楫,次男:以鑑,三男:以濟,四郎:以熺,五男:以燕,六男:以喬,七男:以寿.
          梁翰公生于萬曆三十一年癸邜三月初三日亥時,享寿八十五.
          卒于康熙二十六年丁邜正月初十日未時.
          蔡子本约大溪金山脚金坑埔午山子向.
          夫人朱氏生于萬曆三十年壬寅三月初七日未時,享寿五十五.
          卒于順治十三年丙申二月初七日申時.
          塟于本山蕉坑紫荆良祖基.
        十一世祖次房鼻袓唐9代
(91) 以鑑公字人金乃梁翰公之次子,冠带鄉賓故篤毅,夫人協逮李氏生五男:長男:世玣,次男:世津,三男:世沣,四男:世沂,五男:世洋,六男:世澂,七男:世灝.
          庶夫人善特陳氏勤惠楊氏生男:世澂,世灝.
        陳氏,楊氏同於陳解埔寨右角.
         以鑑公生于天啓二年壬戍九月十七日丑時,享寿七十六.
         卒于康熙三十六年丁丑正月二十六日申時.
         塟于本约半洋黄枝山垂頭木形穴冈,癸丁外丑山未向.
         夫人李氏生于天啟四年甲子十一月十六日戍時,享寿七十三.
         卒于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十二月三十日酉時.
         塟于本约柑坑尾大蠔山盤龍金星結穴.
         十二世袓長房鼻祖唐92代
(92)  世汴公字英周號衍梁國學贈補歲貢公才幹英傑識高明,尊袓敬宗孝友,傳家真謚之,出千公論者也,公當日往澄海,完粮被海賊擄,幸玄天上帝救回家,建庙示祝不替,以报神恩.
           世汴公生于順治五年戊子歲正月二十日戌時.
           卒于三十八年已邜五月十五日辰時,享寿五十二.
           塟于本山仙径龍牙塘壬山丙向辛巳分金,辛巳年八月初十邜時塟地形甚肖孩兒.
           夫人惸懿黄氏生六男,長男:運齊,次男:運楚,三男:運秦,四男:運魏,五男:運趙,六男:運韓.
              夫人黄氏:生于順冶四年丁亥歲三月初二辰時,享寿六十.
           塟於員埔寨上角火水嶺丙山壬向兼午子辛巳辛亥分金當日不信曾高詞先生分不能開科福也.
         十三世祖鼻祖唐93代
(93) 文逹公多绳誨海陽學歲貢訓導公才學名世富開鄉里一妻三妾九男國孫文武庠生誠一鄉之望也.
       文逹公生于康熙十六年巳邜歲十月十四日辰時,享寿八十三.
       塟于坪埔牛牯嶺甲山庚向正線分金.
       夫人勤質刘氏單生一女,庶出九男.
       刘氏生于康熙庚申十月十六日邓時,享寿五十四.
       塟于大坷黄坭溜山兼辰辛邜辛酉分金.
       夫人慈淑張氏生一子名登璨,塟于下数園,咸丰八年戊午二月十三未時,九房众另迁塟于桃子.
       朴訥吳氏生四子名登瑺,登珀,登瑜,登瑛,塟于大牛子塘後迁仙徑木星萌芽形.
       睦淑吳氏生四子名登璐,登璒,登澱,登璣.
       呉氏塟大坷馬坪寨形穴美女拋投艮山坤向廉宍申丁丑丁未分金天盤.
         十四世九房鼻祖唐94代
(94) 莊雅公國學名登璣公,端莊嚴肃,清潔儀容,子宫順通,早登仙籍.所以德業名望未之有也,生于乾隆己巳年.
        莊雅公生于乾隆己巳年十一月初十日戌時.
        卒于乾隆庚子年九月二十六日戌時,享寿三十二,塟於本山金雞嶺坤山艮向二七分金

                     大光贈詩一首
       青春少年早登仙,未展经綸實可憐,
       四八顏回同一榜,哀哉寿数註天然.

       夫人貞裹吳氏生六子名熙和,熙雲,熙從,熙簪,熙花,熙蕊.
       吳氏生于乾隆戊辰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丑時.
       卒于嘉庆庚午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享寿六十三.
       塟于本粮山老坷塘璞面丁山癸向戊子.
         十五世長房鼻祖唐95代
(95)  愓裕公名熙和字熙尋公,忠厚有禮,才若不足,耕讀垂訓,詩禮傳家,乃積德裕後之祖也.
         愓裕公生于乾隆丙戌年十月十三日巳時.
         卒于道光戊戍年四月十二日辰時,享寿七十三歲,公示与妣合.
         塟于寨龍柚树坷塅乙山辛向内正線外兼邜酉丁邜丁酉分金.
         民國肆年乙邜歲下祠堂進主公众虎龍龕正位主銀弍佰壹拾大银正.民國玖年庚申歲修整柚坷瑕凤水十一二十一日丁未時两奌鐘興工大吉長房男丁八十五个二房男丁拾壹个.
         淑儀林氏生四子:邦彥,邦幹,邦衛,邦屏.
         林氏生于乾隆甲申年六月十四日申時.
         卒于道光三十年庚戌歲三月十五日邜時
         合塟在背後,享寿八十八.
         十六世長房鼻祖唐96代
(96)  正恢公名邦彥字進賢公,力耕經商家事漸亨公平處世親疏一政乃克昌厥後之祖也.
         正恢公生于乾隆癸邜年八月二十四日午時.
         卒時咸丰元年辛亥歲三月十七日邜時.
         塟于龍尾塅辰山戍向内兼乙一線甲辰甲戍分金.
                             詩一首
         父母深恩我未填,號散自淚有誰憐,
         成身即是荣親日,怎奈皇天竟不然.

                              大光赠詩一首
         朝乾夕惕我嚴君,竭力劳心有大功,
         燕翼訢謀成祖武,善承善継著家风

         夫人順穆黄氏偉慈修生七子:大盛,大德,大光,大華,大焕,大文,大章.妣孝舅姑順夫主慈子孫敬神明亦吾周家母儀之遺風也.
         黄氏:生于乾隆癸夘年三月十一日亥時.
         享寿八十三.
         卒于同治三年甲子九月初八日酉時.
         塟于右坷瑕(土叚)乙山辛向迁起安寨龍尾正恢公左片.
         十七世四房鼻祖唐97代
(97)  大華公,天寕公,字索坃.
         夫人陳氏生六子:明健,明强,明敬,明賓,明將,明齊.
         十八世三房鼻祖唐98代
(98) 德謙公字明敬,大華公第三子.
         夫人:金坑新芋園埔林氏,生子二人.
         長子:善言,次子:善杏.
         德謙公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歲七月十七日邜時.
         卒於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邜歲元月初五日戌時.
         夫人林氏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酉歲六月初五日.
         卒于民國二十年(1931年)辛未歲十二月十三日寅時.
         享寿八十三.
         十九世長房鼻祖唐99代
(99)  善言公字箕誠.
          夫人林氏生二男.
          長男:家朕(即毓堂),次男:宗仁.
          善言公生於同治八年(1869年)庚午歲六月二十二日寅時.
          卒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甲申歲四月二十日辰時,享寿七十三.
          夫人林氏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歲五月十九日丑時.
          卒于公元1962年壬寅歲十二月初九日寅時.
          享寿八十九歲.
          塟于梹州威省大山腳,馬章武莫公塚.
          二十世長房鼻祖唐100代(溫毓堂)
(100) 家朕公字毓堂定居北馬檳城州威省大山腳.
           夫人桂花蔡氏生男,長子栢洲,次子:栢平,三子栢良,五子栢成
                           生女,長女栢妹,次女栢睛.
           庶人秀五黄氏生男:栢銓(排行第四子)
                                    栢強(排行第六子)
           满門俊秀,成才成器,龍鳳英姿,福星寿星.
           成为大山腳名門望族,令人羡慕.
           毓堂公生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歲七月十六日.
           卒於公元1989年6月12日.
           享寿八十六.
           塟於威省大山腳,馬章武莫公塜溫家綐墳.
           夫人蔡氏生於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戊申歲.
           卒於1978年戊午歲十一月二十四.
           享寿六十八.
           庶人黄氏生於1924年5月9日甲子歲,四月初六日.
           卒於1998年12月15日戊寅歲十月廿七日
           享寿七十七歲.
           廿一世四房鼻祖唐101代(溫栢銓)
(101) 栢銓公定居馬來西亞檳城州威省大山脚.
          栢銓公与夫人秀珍林氏共有四男三女.
          長男:俊雄,次男:俊權,三男:俊傑,:四男:俊翔.
          長女:慧琳,次女:慧琪,三女:慧雨.
          栢銓公生於1947年9月11日丁亥歲七月廿七日

溫黄王郭陸五姓联宗的由來


"溫,黄,王,郭,陸"五姓联宗,每年舉行一次宗坟春祭拜祖联欢宴會,認祖同宗,到底是怎庅一回事?五姓怎么會联宗?
相信,很多对中國古代历史沒有硏究的人,尤其是年軽一輩的華族子弟,更會摸不着頭,满頭霧水.
其實要知道五姓联宗的來历,就必须從周朝的年代去追溯根源,才能了解其中原因.
像姓陸的根源來説,就得從"陸终"説起.
我們知道,溫姓的遠祖是黄帝的孫子顓頊,即高陽帝,而顓頊部族繁衍出若干部落,其子有称,称生卷章(又名老童),老童之後有重黎,吴回,为祝融光正官.
吳回的兒子陸终,他就是陸姓後裔的始祖,[廣韻]一書中就指出:"古天子陸终之後".
所以陸姓後裔与溫姓扯上關係,就有這樣渊源.當然陸姓的形成还有幾種説法.
原來4000多年前虞舜把帝位褝让给夏禹之後,他的兒子商均,被夏禹封於虞城,也就是現在山西省永济县南部之地.這正是陸姓子孫最早的發祥地.
此外,还有好幾支不同的人共同组成陸姓,如[凤俗通]説"春秋時陸渾國之後".這支陸渾之戌居於伊川(今河南省).他們是允始戌的别部.不久被晋國所滅,在亡国之後便以国為氏而姓陸.
至於黄姓跟溫氏的關係,根据姓纂説"陸终之後受封於黄,为楚所滅,以國为氏".故姓黄又有諸賢孝義黄氏族譜"的序文上有更詳細的記述:"黄为嬴姓十四民之一,出於陸终氏,後受封於黄,今光州定城十二里,猶有黄國故城,黄既为楚所併,子孫散之四方,以國为氏".所以,這一支黄姓子孫就是陸终的後裔,故黄即是陸,陸即是溫的同宗,源出一系.
还有,根据[黄氏族譜]的記述,黄氏的姓源有个系端,説法不一.譜中説:"黄氏出自江夏(今江面戈阳县),或云顓頊曾孫陸终之後,受封於黄;或云伯益賜赢姓,其後受封於黄;或云一世高公居古嶽f州,在啇大戌时受封於黄,另有一説,十二世石公佐周有功,賜姓为黄,後因散乱,復聚武昌江夏,五十世歇公为楚相,開基於武昌府江夏."都跟溫氏有密切關係.
説到郭氏也跟温氏远祖有關系:是三千年前,周朝王室分支出來的,追本溯源,也是黄帝姬姓後裔.
關於郭姓的來源[姓篡]一書有記載説:"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於虢,或曰郭公,因以为氏.望出太原.華隂,馮翊."[公羊傳]也指出:"虢,謂之郭声之轉也."
但[姓氏考略]却認为郭氏,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而他們得姓,是由於"氏於居者"因为,郭字原本是代表外城或四周及外部之義,所以,郭姓的始袓是於居於外城才会以郭为姓.
两種説法都有根据,而跟溫氏的远袓是有脉系之缘,是不可否認的渊源.
历史上第一位傑出郭姓族人是郭隗,他是幫助燕國富強的功臣,是膾炙人口,被傳誦不絶的奇才.
王姓的源流有很多,根据[通志氏族畧]記載:"京北,河間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此姬姓之王"以漢族根源來說,有周文王的後裔都是虞舜的子孫,而他們祖先就是唐叔虞的後代,也就是跟溫姓有血脉相連的關係.
所以,溫,黄,王,郭,陸五姓都是同宗族親,是無容置疑的.五姓一家親的历史渊源由此而來.
不过,五姓联宗的槪念則是起於战國時代[七雄](魏,韓,趙,秦,齊,楚,燕)相爭時,衛國公孫鞅應秦国禮聘,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于公元前359年被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長](秦官名)後,第一次推行[商鞅変法]時開始促成.
當時,魏國魏文候任用西門豹,李悝,樂羊等人興起改革惡俗,整頓財政,發展生産,獎勵攻战,逐漸使魏國成为战國初期最富強的國家.
秦孝公同样要富国強民.可以稱雄[七国],故推行[商鞅变法]由商鞅(秦王封他为商鞅)全权負責,其内容有:
(甲)組織民户,實行[連坐法],以五姓为[伍],十姓为[什],互相糾察,互相牽制,如一姓中有一人犯法,如别姓不告發,便一同受重罰.
公元前207年,秦末,溫,黄,王,郭,陸五姓宗親從此团结互助合作,免於受罰.其後便促成五姓联宗,提倡建立宗親縂坟,規定一年举行一次联合春祭,以懷念五宗袓先灵护,擴大五宗親感情,联络宗誼,如同手足,使五姓宗親固有永遠親善,合作共荣之美誉.
至於乙,丙,丁条規不涉同宗之情,畧述.
所以,溫,黄,王,郭,陸五姓联宗從商鞅变法,公元前207年實行以來,至今已有2216年之久了.其历史渊源令我們敬仰,希望這種宗族团结互助的精神永遠發揚光大,五姓宗親有血脉渊源,更要珍惜不懈,讓我們的子孫繁衍昌盛.


世界各國(地區)溫氏宗親會

(1)  世界温氏文化交流大會主席:溫偉平
(2)  香港溫氏宗親會主席:温漢璋.會長:温順興
(3)  台湾苖粟溫氏宗親會:
(4)  中國浙江溫氏宗親會:溫從國
(5)  中國深圳沙尾溫氏宗親會:溫陽木,溫福錦
(6)  溫州平陽县萧江鎮溫氏宗親會:
(7)  溫州平蒼溫氏宗親會:
(8)  中國溫氏硏究聯誼會會長:溫國勝
(9)  廣東溫氏宗親會會長:溫偉平
(10)福建溫氏宗親會:
(11) 海南島溫氏裔孫聯誼會:溫為逹
(12) 泰國溫氏宗親縂會:第一届理事長:溫沙南
(13) 馬來西亞溫氏宗親會會長:溫添貴,溫清和
(14) 新加坡溫氏宗親代表:溫新洲
(15) 北馬溫氏太堂主席:溫栢洲
(16) 砂拉越太原堂溫氏公會會長:溫福來
(17) 印尼坤甸溫氏太原堂縂理:溫燕城
(18) 泰國宋卡府溫氏宗親會理事長:溫和忠
(19) 汶萊日羅東溫氏宗親代表:溫瑞祥
(20) 新峰溫氏太原堂會長:溫習船

註:為求完整,如在此欄未刊出者,祈能提供資料補充,或已刊出者,請提供詳细聯絡處.
請聯絡以下網址:oonparkchuan@gmail.com
负责人:溫栢銓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溫氏歷史宰相有七人



(1) 西漢初年燕國宰相溫疥
(2) 西晋時期左祿大夫溫羡
(3) 唐太宗時期宰相溫彦博
(4) 明代時期大學士溫體仁
(5) 清代文華殿大學士溫逹
(6) 清代武英殿大學士溫福
(7) 今代國務院縂理溫家

                                                             中国国務院縂理溫家寶肖像

溫和處事家声遠
化族由來早有源
宗旨忠誠求進展
親聯遐邇遍人寰
文才輩出仕儒傑
化境画圖意念寛
交易能通海内外
流芳萬古代代傳

温姓族人播迁分佈情況

曹操曾説,"得中原者得天下,得河内者得中原"

姓,支,多,群,展,來,辛,过3700月,茂,多,泛,體.
現今,中國國内溫氏有160餘萬,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约为100萬人以上,特別是贛,淅,閩,粵,桂地区.
廣東成了溫氏的主要聚集区,有温氏近50萬人,佔国内溫氏縂人口的三分之二.在海外有溫氏140餘萬人,分佈在33個國家,主要聚集在東南亞地区,以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國.

(一)溫姓人群迁出溫县的原因
溫县的地理位置是古代战畧要地.溫县地区周圍70公里範圍内,夏为覃怀腹地,溫县又为覃怀底績;商为京都效区,戓直接座过商都;周为苏国之地,溫为苏之都城;春秋時期为晋国的陪都,是晋爭霸中原的前沿之地;战国時期是韓,趙,魏爭夺之地;韓国曾移都於此;趙国在此設前頭堡趙堡;魏率先于該地変法革新,實行"重農","定刑"等政策,使魏率先在七国中强盛起來,称霸于諸候,開始了"战国盛世"的局面.
從溫县的経済文化上看,它是富庶先進之地.由於溫县地处中原,緊依商都,周都(东周),座落在晋,鲁,卫,趙,陳,曹等國的中心.商賈众多,穿梭不止.加之該地土地肥沃,水利方便瓘溉,農業十分興旺發逹,周圍太行山,王屋山中有礦,制陶鋳銅治鉄技術先進,是聞名遐迩的胜地,"盐鉄論"上說它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其三,該地战爭与災荒頻繁,是多災多難的地区.從"溫县志,大事記.春秋"記載中看周王,太子,叔弟,孔子,晋公,鄭公,虢公,狄戍等都在此有重要活動,僅因战爭在溫县举行盟師大会,就有十餘次之多,历代更朝换代,都要進战爭,每次战爭又都要在溫地激战,僅元明相交年間,溫县被大型屠戳了三次,几乎渺無人烟.僅1942年發生洪水疫病,溫县十室九空,28萬人剩下不到8萬人.
因此,溫县古老的姓氏族群,在历代战乱和災难中,都要迁徏他處,向四面八方散去.溫姓族人也是同樣,夏代的昆吾氏后裔,經历代迁徏散步.如今在溫国範圍内的溫姓族人,口只剩下2500餘人,有的还是先迁到山西后,在明初洪武年間又了回來.始终在溫县的溫氏守墓人,東躲西藏,幾經曲折,僅剩下百餘口幾十户人家.
東漢武帝劉秀,三國魏武曹操説過:"得中原者得天下,得河内者得中原,得溫县得河内".溫县是河内的黄河津口,退西与北可入深山,出東与南河夺中原,如此富庶先進之地,兵家,政治家,經济家,無不看好,誰都想爭佔所有.
所以,溫县出現过輝煌,也出現过悲壯,战乱時萬民百姓難能扺御,災荒時只好迁出故土,逃离他鄉.

(二)溫姓人历代迁出祖地溫县
自夏末啇初開始,溫姓人開始大批迁出.啇滅溫是历代傳說迁出之始,他們首先迁往陝西以西的甘肅,山西以北的内蒙古.因为,這些地方無須渡大江过大河,而在山西,河北停留的可能性較小,那里原住人員較多,不可能讓外來者搶佔自已的地盤.
因此,在漢,魏,唐,宋,金,清時,西域和塞北出现了溫宿國,溫孤氏,溫盆氏,溫都氏等地和民族.

(三)史料中溫姓迁往南方的路綫
在史上,溫氏迁徏江南,是從晋代時期的安郡公溫嶠開始,在东晋元帝年間(318前后),他是任職栖居江南的開基袓.[閩書]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蕩,衣冠使入閩".[台湾通志]載:"晋氏從中原入閩者,有林,黄,張,劉,楊,鄭,丘,何,詹,梁,鍾,溫,巫等13個姓"[晋史.溫嶠傳]則明確載明了溫嶠的事迹.
溫嶠先到浙江錢塘县,后封公賜县定居到江西,子孫在讧西繁衍生息.溫嶠的12世孫溫皋,生于南北朝時期太達12年(580年),30歲中会员,为江南大主考.唐武德元年(618年),他携家渡江入籍淅江,后为楊州刺史,殁葬楊州北海.
溫皋次子溫穆,奉旨仕浙江溫州大人,殁葬溫州府地.溫穆次子温顒,任職枢密使,唐咸亨3年(672年)奉旨入贛仼虔化州(今江西寕都)刺史,殁葬在寕都县城北郊.
唐末溫顒后裔少,因避世乱徏居石城县郊溫坊(原義豐),溫同保廷居福建寕化县,葬在寕化县河尨鄉明珠村.
溫宪任江苏楊州刺史,溫一大迀居福建上坑,溫大泮迁居浙江,溫子恭迁居閩南地区,溫元旺(九郎公)迁居上杭.
宋代年間,溫德興先任褔建璋州太宁,又任廣东潮州太守,后任海南琼州太守,卒后葬于廣州白雲山.其后裔栖居廣东揭西,廉江等县.
宋代末年,江西寕都县黄坊村的溫葱,隨宰相文天祥抗元進入廣东梅州地区,后失敗散居在五華伏溪等地.
溫顒的后裔经長江,上杭,分两支進入贑閩,粵各地.德佑2年(1277年),元軍攻陷南雄,罗貴携33姓97家,至韶關朱玑巷后,由廣州散居珠江三角州,又达北部湾进入廣西.元明時期,溫氏散居雲,貴,川各地.
清代康熙61年(1722)年,溫曰操等人到台湾居住;雍正12年(1736年),溫明鼎等又入住台湾;乾隆8年(1743年),粤人溫,曾,賴,曹四姓氏又入台湾.
明清時期,廉江溫氏開始飘洋过海,來到新加坡,有溫缓,溫宗瑞等.
民国時期,沿海溫氏到馬來西亞,印尼,泰国的溫氏族人更多.如今在欧美地区也有溫氏,他們艱苦創業,取得很大成就,大有其人.

附錄:(1)溫季子裔世系表:(取自廣东溫氏發展史)

虞----侯----候----侯----侯----候----侯----侯----侯----侯----侯----候----(氏)----文----虎----义----揚----居----至(季)----(?)----相(地).

附錄:(2)溫疥世系表:

虞21孫(相)----蘭----昌----胤----爽----集----回----署----浩----華----疥(虞32孫).

附錄:(3)溫嶠世系表:(北部湾溫氏簡史摘錄)

疥----琰----怡----谷----岩----仁----何----厚----曼----順----衍----(痒)----益----恢----恭----羡----(贍)----嶠----楷----(?)----奇----裕----枚----().
自溫彥博后各地均有"溫氏族譜"可査.

再錄:闗于溫姓的起源可歸纳为二姓三支:

(一)是出自已的姓,为高陽氏颛頊後裔.
(二)是出姬姓,为唐叔虞后裔:第一支源于溫國已姓.昆吾氏的一支徏居溫地,建立溫国.第三支源于溫邑姬姓,温.唐叔虞之後,晋公族受封河内之溫,因以命氏,卻至食采于溫,亦號溫季.
郤至是晋國公族大夫,封郤至食釆于溫,即称溫氏.
另外,除以上三支系处,还有他姓改为姓溫的族裔.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當今溫泉現况(下)

溫泉镇(汉語拼音:wenguan Zhen)在溫县境中部,战国時名李城.隋朝大業13年(公元617)起,为溫县县治.1956年建鎮.1968年改溫泉鎮,面積1.2平方公里,镇区依地势向东西两端延伸,中高周低,略呈矩形,人口有两萬多人.
鎮内建築多为傳統磚木结構坡面瓦房.新建大楼多集中在溫泉路和人民路.
工廠多集中在掁興路,商業多集中於人民路,西南为新興市埸.有机床,齒輪,电器,五金等工廠.
新孟公路与溫县-沁陽公路在此直交.地方鉄路通心陽和済源.
在溫泉鎮西8公里是祥雲鎮(Xiangyunzhen),傳南朝宋時避难王子途经此村休息,得名王,后轉音称南王.清初稱南王鎮.康熙年間因与鎮东派生村相区别,叫西南王.1912年改称西平鎮.1949年为紀念革命先烈張d雲祥,改成雲祥鎮.
在溫泉鎮西北2公里有西梁所(Xiliangsuo),溫县一沁陽公路另一在今溫县县城西南一公里的里遠村.据明代萬历五年(1577)"温县志"有載:"溫泉源在县城西五里遠,县之得名以此.今縂舖犹名溫泉,志舊也.泉之湮絶計已有百年餘,今有隠隠小河一道,起自五里遠,经县之南門而東者即其故道也.相傳泉流長溫,士忻浴德,民利灌溉.昔人曾建亭於上,時游賞焉!今泉与亭倶廢,不可識矣."
溫国建都於今温县城西13公里的招賢鄉苑村一带,現在仍有遣址可尋.
商代帝癸26年(公元前1650)商滅溫,溫亡之後,国人以国为氏,便成为溫姓的始源.
所以溫国之祖为黄帝--顓項--祝融--陸终--昆吾--溫苏.
参天之木挺拔立,根扎故土郁郁葱.
現在,每年都有很多溫姓後人,纷纷往溫县尋根祭祖,到溫姓源袓溫公墓叩拜追思,正所謂:"忽忘母国勿忘根,忘根就是忘了本".
2004年在溫县召開笫一届世界溫氏联誼大會,會上決定为計划開發古溫国溫園記念区,作为凝聚溫县与海内外溫氏的联系中心.
南張羌(Nanzhangqian):在溫泉鎮東北4公里清風岭上,傳西晋武官張羌葬於村北,村名遂叫南張羌.人口有一千多人.村中有周氏祖傳接骨丹藥,極有名氣.
馬在(Mozhuang):在溫泉鎮東北4公里.屬南張羌鄉.明時称馬家庒,清時简称馬庒.人口有一千七百多人.
後楊垒(Houyanglei):在溫泉鎮西北12里,済沁地方鉄路与沁陽--溫县公路之間.屬楊垒鄉.傳宋代以前称七聖庙,北宋楊家將在村南築擂台比武,楊擂,演绎为楊垒.清代康熙年間因村处擂台北,遂改名后楊垒.人口有两千多人.附迁産中药材地黄.盛産棉花,是全县重奌棉産区,
黄庒(Huangzhuang):在溫泉鎮西北10公里.傳明朝前称前东留,明初,黄信由山西迁來,攺村名为黄岗.后因洪涝沖村,西移小史庒(即今址),得名.人口有一千四百多人.
南韓村(Nanhancun):在溫泉鎮西偏北9公里,済沁地方鉄路南側.屬黄庒鄉.傳元代称韓庒,明初改称三槐堂,萬历五年称韓村,明末为与北韓相区别,攺称南韓村,人口有一千三百多人.
西林肇(Xilingzhao):在溫泉鎮西北6公里,溫沁公路西側.屬林肇鄉,人口有两千七百人.附近産中药村山藥,地黄.
卜楊門(Buyangmen):在溫泉鎮西北8公里,屬林肇鄉.傳为孔子弟子卜子夏故里,称卜里,宋代改为楊門村,清乾隆年間改为卜楊門.人口有一千多人.
徐堡(Xubao):在溫泉鎮北12公里,沁河南岸.傳元時名徐宝,清称徐洞,后改为徐堡.人口有五千五百多人.
苏王(Suwang):在溫泉鎮北9公里,护城河南側.屬徐堡鄉.傳为商末冀洲候苏护故里,后人以苏王名村.村落在护城河与北冷涝河之間,人口有两千七百人左右.
武德鎮(Wudezhan):在溫泉鎮東北约13公里,沁河南岸.原系西周州邑,汉置州县.東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置武德郡.隋朝開皇三年郡廢,開皇16年(公元596年)改置邢邱县,宋熙寕6年(公元1073年)廢县改为武德鎮.人口约两千七百多人.鎮東北有東周盟誓遺址和洲城遺址.
趙堡(Zhaohao):在温泉鎮東北8公里,傳春秋晋將趙潔於此築堡,鎮守黄河,称趙堡.后为鎮,人口有六千二百多人.北部平坦,南部低凹多坑塘.为县東溫县,武陟交界处貿易中心.
北平臯(Beipinggao):在溫泉鎮東北10公里,蟒河北岸,溫县与武陟交界处.屬趙堡鄉.古多邢邱邑."左傳"宜公6年(公元前603年)"赤狄代晋,圍怀及邢邱"即此.汉置平臯县."因此地在河之臯,处势平夷"故名.北斉廢县.清同治11年(1872年)为与村西南派生村相区别,改名北平臯.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五千四百多人.村内有"平皋古城遺圵".
陳家溝(Chenjiagou):在溫泉鎮東6公里清風岭上.屬趙堡鄉.原名常陽村,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陳卜迁此,后以地势更名陳家溝,俗稱陳溝.人口有两千一百多人,
這里是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到第19代陳王庭(约1600-1680)時,已自成一家,其后裔有在河南省武術館任教綀.村建有太極拳業餘体校,很多國外華人都到這里學習.
北冷(Beileng):在溫泉镇東北8公里.傳明朝前村南有土岭,得名北岭村,后諧音为北冷村(1930年称文德鎮),現称北冷.人口有四千三百多人.
溫县原种場(Wen Xian Yuan Zhong Chang)在溫泉鎮西北部.場部駐黄庒鄉西虢与北鎮之間.1971年建,为繁育高質量農作物原良种場所.面積374畝.地势西部略高,東部低洼.用机械耕耘,播種,收割,脫粒片式,以繁育農作物种子復壯(行,系,原种三圃)为主,承担部份品種試驗示範.設有農副産品加工業.



溫姓起源於溫泉 (上)


     筆者溫栢銓肖像

在[百家姓]中排名321位的溫姓,起源於河南省溫县的溫泉.溫国,距今已有3900多年的历史.
溫氏先祖是中原望族,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光輝灿爛的历史,是我們溫氏族裔不为驕傲自豪的發展史,不可不知.
溫县,古称"河内",是因为處在黄河北岸,太行山下,其得名由來与境内的溫泉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夏代初年,昆吾氏是陸終的長子樊,被封为昆吾氏.他的父親美囬是老童之二弟,老童是顓頊部族的裔孫,而顓頊是黄帝的兒子,高陽氏.
昆吾氏族被封之地,轄有今日河南中北部,溫县就座落在此.昆吾氏的一支部落徒居溫地,建立溫国."溫县县志稿"称:溫,以泉得名,在夏已立国.              
溫国与境内的溫泉有關,在古代溫县内有两個溫泉,一在今日的孟州市西北赵和鄉冶墻村(冶墻古時屬溫县),該泉流入洖水.東側.屬溫泉鎮.傳春秋時名洖西,明清時更名梁家所,清末改名至今西梁所.人口两千多人.
西岳村(Xiyuecum)-在泉鎮两三公里,溫县-済源公路南側,明朝名岳村,后更名西岳村.清初改为小岳村.1985年恢復今名.人口一千五百人.
五里遠(Wuliyuan)在溫泉鎮西南2公里,蠎河北岸.屬岳村鄉.因距溫邑五里,元時称五里園,明称五里院,清末称五里遠.
傳往昔村中有溫泉,溫邑之名源自此地.地势北高南低,沟壑徒横,村落依清风嶺東西延伸,呈带狀形.人口有一千七百多人.
西招賢 (Xizhaoxian) 在溫泉鎮西近12公里.傳此处即當年司馬懿招賢處,故得名.清同治元年(1862)改名招賢鎮,1948为东招賢村相区别,故名西招賢.人口两千七百多人.
番田(Fantian)在溫泉鎮西北16公里,済沁地方鉄路南側,北邻沁陽界,傳元時羁押战俘在此墾荒,后村名"翻田",清時改为番田,人口有两千五百多人.附近盛産山藥,"鷄腿葱"有公路东通溫泉鎮,西逹済源.村西北有地方鉄路车站.
三陵(Sanling)在溫泉鎮19公里,猪龍河东岸.溫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太原溫氏,英賢輩出,光前裕後



縱覌溫氏宋族三千餘年的發展歷程,可謂"源於溫县","望著太原",河南溫县已成为溫氏族尋根問袓的發源地,而太原堂則是溫氏子孫引以为荣最为推祟的郡望堂號.
所以,"祖根溫县,宗流太原"已是當今海内外溫氏族人的共識,溫县和太原(祁县)成了溫氏宗親朝宗謁祖的聖地.
在历史上,有一支溫氏族人迁于燕國故地,在秦末大起義中,迁居燕地的溫疥(36代世祖)隨劉邦征战,因功被封为椁傾候,溫疥生子溫仁,仁之子何,姶定居太原郡祁县,即是太原溫氏開脉之祖.
從此,溫氏後裔便以太原为繁衍中心,逐漸擴散到河北清河,枣强以及山東清平,髙唐,臨清,武城諸地,脉生出清河溫氏,平原溫氏等豪門大族.
以祁县为中心的太原溫氏英才輩出,名声顯赫.
從两漢到唐宋,太原溫氏名人多达18人,尤以漢魏两晋之际的溫序家族和唐代的溫大雅.溫彦博,溫大有兄弟最为著稱.
根据史志文献,太原溫氏傳承世系有:六十二代之溫序公,字次房,太原祁县人,系溫何六世裔孫,初仼州從事.東汉建武二年,被徵为待御史,迁武陵都尉,后仼护羌校尉,率部至襄武時,为叛軍隗器部將苟宇所拘,堅貞不屈,伏劍自殺而死.
序的長子名寿,官拜邹平候;次子名益,为竟州刺史;益之子名恕,涿郡太守;恕之子名恢,字曼基,疏財仗義,盡散家財,賬济宗族,被为孝廉,历任禀丘長,鄢陵和廣川令,楊州剌史,魏郡太守,又迁凉州刺史領校尉.
63代溫恢公有二子:長子日生,拜關内候,早卒;次子日恭,为済南太守.
64代溫恭公生六子:長子名羡,初任尚書待部,晋惠帝時討成都王司馬穎有功,拜冀州剌史,怀帝即位左光祿大夫,領司徒,卒后謚曰"元".溫羡兄弟六人皆雄武才俊,深受朝延器重,賜号'溫氏六龍',人稱"大龍之秀","六龍世凙".
溫羡有子三人:溫祇,溫允,溫裕皆位居顯要.溫裕尚武,娶安長公主,官拜左光祿大夫.
溫羡之弟名憺.任河東太守.憺生了名嶠字太真,生性聰頴,博學能文,胆識过人.初仼上党潞城令,后被平北大将軍刘琨聘为記室参軍,拜上党太守,加建武将軍,督护前軍軍事,領兵討石勒抗刘聰,屡立战功.至司馬璿在建業登位称帝,創立東晋政权,溫嶠入朝輔政.
晋明帝時出任中書令,先后与庾亮,陶侃等人討平王敦,艻峻之乱,拜驃騎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封始安郡公,坐鎮武昌,为偏安一隅的東晋王朝立下卓越功勛,死后謚曰"忠武".
因溫嶠曾在牛诸矶燃犀角照水怪,又曾献玉鏡台自媒求婚,其軼聞逸事被后世寫入傳奇小説,膾炙口,流傳至今.
溫嶠有三子:放之,式之,恭之.
放之初为黄門侍郎,后为交州(今越南)令,率兵攻破林邑,穩固了西南边防;式之曾任新建县候,累迁至散騎常待;恭之初为彭城王刘義,隆所部户曹,后避難迁居于済隂冤句(今山東曹县).其子溫子昇能文,平熙初年对策高第,補御史,历任散騎常事,中軍大將軍,文辞華美,被譽为"江左文人",梁武帝稱他是"曹植陸机又生北土",有文集三十五巻傳世.
溫嶠的孫子名楷,后隨桓謚投奔北魏.玄孫溫奇为馮翊太守,曾孫溫裕入仕北周,其子君攸为隋朝泗州司馬,生彦宏(大雅),彦博(大臨),彦將(大有)兄弟三人,均为唐代名臣.
据[新唐書],[舊唐書]所載,"溫氏三彦"皆为太原祁人.大雅字彦宏,曾为隋東宮學士和長安县尉,唐高袓留守太原時即聘为記室秀軍,唐太宗嗣立,拜礼部尚書,封黎国公,著有"大唐創業起居注"傳世,溫彦博字大臨,隋末任幽州总管,隨罗艺歸唐后,授总管府長史,征为中書舍人.后隨軍征討突厥,兵敗被俘,堅貞不屈被流放于隂山苦寒之地.唐太宗继位,同突厥交涉,征彦博还朝,拜中書令,后任右仆射,卒于相位,封为虞國公;溫彦將字大有,唐高袓起兵時征为太原令,后隨秦王李世民征战西河,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与兄大雅同掌机要,武德初,累迁中書待郎,封清河郡公.
"溫氏三彦",一門三公,功業卓著,家世顯赫.依据當時划分門第等级的標準來看,三世有居三公者稱为"膏梁"之家;有令,仆射者为"華腴"之族;有尚書,九卿,大夫,侍郎等,依次可分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唐代前太原溫氏雖然沒有"崔,卢,李,郑,王"五姓七族的清高華貴,但在唐代却是高居甲,乙,丙,丁四姓之上的"華腴"之族,获取了溫氏家族有史以來的最高声誉,抒冩了太原溫氏的輝煌功業,使溫氏"太原堂"和三彦堂",成为溫氏族人最为自豪和景仰的郡望,堂号,也是溫氏族人謁袓朝宗的聖地.
今山西祁县會善村即太原溫氏故里,曾有溫氏先賢祠,即祭祀"溫氏三彦"的宗祠,至今當有海内外溫氏子孫前往朝宗謁祖,追思先賢的英魂豪氣,以表敬祖之心懷.
更为難得是,"唐代三彦"之后,后继有人,英賢輩出.溫大雅四世孫溫佶,溫造,五世孫溫璋,溫彥博裔孫溫庭皓,均为唐代著名人物,尤其是溫庭筠是唐代著名詩詞大家,与李商隱齊名,号稱"溫李".
据"北夢頊言"所戴,溫庭筠"才思艳麗,工予小賦,每入試,押官前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韵皆成",時人稱"溫八叉",才思敏捷,文才豪放,古今無人能及.
尤为可貴的是,他在唐代律詩成风時,巳開始填詞作曲,对后來宋詞影响很大,堪称唐宋時期的一代文豪,也是太原溫氏一大驕傲.
縱覌中華溫氏,從古溫冠姓到太原著望,数千年來人才濟濟,代有英賢,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家族精英,在華夏文明史上有著崇高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