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温姓族人播迁分佈情況

曹操曾説,"得中原者得天下,得河内者得中原"

姓,支,多,群,展,來,辛,过3700月,茂,多,泛,體.
現今,中國國内溫氏有160餘萬,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约为100萬人以上,特別是贛,淅,閩,粵,桂地区.
廣東成了溫氏的主要聚集区,有温氏近50萬人,佔国内溫氏縂人口的三分之二.在海外有溫氏140餘萬人,分佈在33個國家,主要聚集在東南亞地区,以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國.

(一)溫姓人群迁出溫县的原因
溫县的地理位置是古代战畧要地.溫县地区周圍70公里範圍内,夏为覃怀腹地,溫县又为覃怀底績;商为京都效区,戓直接座过商都;周为苏国之地,溫为苏之都城;春秋時期为晋国的陪都,是晋爭霸中原的前沿之地;战国時期是韓,趙,魏爭夺之地;韓国曾移都於此;趙国在此設前頭堡趙堡;魏率先于該地変法革新,實行"重農","定刑"等政策,使魏率先在七国中强盛起來,称霸于諸候,開始了"战国盛世"的局面.
從溫县的経済文化上看,它是富庶先進之地.由於溫县地处中原,緊依商都,周都(东周),座落在晋,鲁,卫,趙,陳,曹等國的中心.商賈众多,穿梭不止.加之該地土地肥沃,水利方便瓘溉,農業十分興旺發逹,周圍太行山,王屋山中有礦,制陶鋳銅治鉄技術先進,是聞名遐迩的胜地,"盐鉄論"上說它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其三,該地战爭与災荒頻繁,是多災多難的地区.從"溫县志,大事記.春秋"記載中看周王,太子,叔弟,孔子,晋公,鄭公,虢公,狄戍等都在此有重要活動,僅因战爭在溫县举行盟師大会,就有十餘次之多,历代更朝换代,都要進战爭,每次战爭又都要在溫地激战,僅元明相交年間,溫县被大型屠戳了三次,几乎渺無人烟.僅1942年發生洪水疫病,溫县十室九空,28萬人剩下不到8萬人.
因此,溫县古老的姓氏族群,在历代战乱和災难中,都要迁徏他處,向四面八方散去.溫姓族人也是同樣,夏代的昆吾氏后裔,經历代迁徏散步.如今在溫国範圍内的溫姓族人,口只剩下2500餘人,有的还是先迁到山西后,在明初洪武年間又了回來.始终在溫县的溫氏守墓人,東躲西藏,幾經曲折,僅剩下百餘口幾十户人家.
東漢武帝劉秀,三國魏武曹操説過:"得中原者得天下,得河内者得中原,得溫县得河内".溫县是河内的黄河津口,退西与北可入深山,出東与南河夺中原,如此富庶先進之地,兵家,政治家,經济家,無不看好,誰都想爭佔所有.
所以,溫县出現过輝煌,也出現过悲壯,战乱時萬民百姓難能扺御,災荒時只好迁出故土,逃离他鄉.

(二)溫姓人历代迁出祖地溫县
自夏末啇初開始,溫姓人開始大批迁出.啇滅溫是历代傳說迁出之始,他們首先迁往陝西以西的甘肅,山西以北的内蒙古.因为,這些地方無須渡大江过大河,而在山西,河北停留的可能性較小,那里原住人員較多,不可能讓外來者搶佔自已的地盤.
因此,在漢,魏,唐,宋,金,清時,西域和塞北出现了溫宿國,溫孤氏,溫盆氏,溫都氏等地和民族.

(三)史料中溫姓迁往南方的路綫
在史上,溫氏迁徏江南,是從晋代時期的安郡公溫嶠開始,在东晋元帝年間(318前后),他是任職栖居江南的開基袓.[閩書]載"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蕩,衣冠使入閩".[台湾通志]載:"晋氏從中原入閩者,有林,黄,張,劉,楊,鄭,丘,何,詹,梁,鍾,溫,巫等13個姓"[晋史.溫嶠傳]則明確載明了溫嶠的事迹.
溫嶠先到浙江錢塘县,后封公賜县定居到江西,子孫在讧西繁衍生息.溫嶠的12世孫溫皋,生于南北朝時期太達12年(580年),30歲中会员,为江南大主考.唐武德元年(618年),他携家渡江入籍淅江,后为楊州刺史,殁葬楊州北海.
溫皋次子溫穆,奉旨仕浙江溫州大人,殁葬溫州府地.溫穆次子温顒,任職枢密使,唐咸亨3年(672年)奉旨入贛仼虔化州(今江西寕都)刺史,殁葬在寕都县城北郊.
唐末溫顒后裔少,因避世乱徏居石城县郊溫坊(原義豐),溫同保廷居福建寕化县,葬在寕化县河尨鄉明珠村.
溫宪任江苏楊州刺史,溫一大迀居福建上坑,溫大泮迁居浙江,溫子恭迁居閩南地区,溫元旺(九郎公)迁居上杭.
宋代年間,溫德興先任褔建璋州太宁,又任廣东潮州太守,后任海南琼州太守,卒后葬于廣州白雲山.其后裔栖居廣东揭西,廉江等县.
宋代末年,江西寕都县黄坊村的溫葱,隨宰相文天祥抗元進入廣东梅州地区,后失敗散居在五華伏溪等地.
溫顒的后裔经長江,上杭,分两支進入贑閩,粵各地.德佑2年(1277年),元軍攻陷南雄,罗貴携33姓97家,至韶關朱玑巷后,由廣州散居珠江三角州,又达北部湾进入廣西.元明時期,溫氏散居雲,貴,川各地.
清代康熙61年(1722)年,溫曰操等人到台湾居住;雍正12年(1736年),溫明鼎等又入住台湾;乾隆8年(1743年),粤人溫,曾,賴,曹四姓氏又入台湾.
明清時期,廉江溫氏開始飘洋过海,來到新加坡,有溫缓,溫宗瑞等.
民国時期,沿海溫氏到馬來西亞,印尼,泰国的溫氏族人更多.如今在欧美地区也有溫氏,他們艱苦創業,取得很大成就,大有其人.

附錄:(1)溫季子裔世系表:(取自廣东溫氏發展史)

虞----侯----候----侯----侯----候----侯----侯----侯----侯----侯----候----(氏)----文----虎----义----揚----居----至(季)----(?)----相(地).

附錄:(2)溫疥世系表:

虞21孫(相)----蘭----昌----胤----爽----集----回----署----浩----華----疥(虞32孫).

附錄:(3)溫嶠世系表:(北部湾溫氏簡史摘錄)

疥----琰----怡----谷----岩----仁----何----厚----曼----順----衍----(痒)----益----恢----恭----羡----(贍)----嶠----楷----(?)----奇----裕----枚----().
自溫彥博后各地均有"溫氏族譜"可査.

再錄:闗于溫姓的起源可歸纳为二姓三支:

(一)是出自已的姓,为高陽氏颛頊後裔.
(二)是出姬姓,为唐叔虞后裔:第一支源于溫國已姓.昆吾氏的一支徏居溫地,建立溫国.第三支源于溫邑姬姓,温.唐叔虞之後,晋公族受封河内之溫,因以命氏,卻至食采于溫,亦號溫季.
郤至是晋國公族大夫,封郤至食釆于溫,即称溫氏.
另外,除以上三支系处,还有他姓改为姓溫的族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